南方日报头版 | “要像先生一样培养好下一代”
粤产电影《坪石先生》将于8月15日在全国公映。该片以中山大学西迁办学真实历史为背景,聚焦教育先贤黄际遇等在战火中坚守教育阵地的传奇故事。8月9日,电影导演甘小二,主演谢君豪、颜秋越等一众主创回到故事发生地韶关乐昌坪石镇,复刻剧中的“最后一课”场景。
“80多年过去了,这堂课值得我们铭记。时至今日,‘知识救国’仍需要我们去续写!”谢君豪轻抚韶关乐昌坪石镇塘口村朱氏祠堂的斑驳黑板,对眼前的学生们说。
当日,电影的5场点映路演活动分别在韶关市区和乐昌坪石镇举办,主创团队与当地观众分享了影片创作背后的故事。
填补知识分子抗战电影空白
《坪石先生》另辟蹊径,以“知识救国”的视角出发——1938年广州沦陷后,中大等院校师生迁至粤北坪石,在轰炸与匮乏中坚守了4年。1944年冬,日军再度逼近,去留抉择悬于师生心头。
“为真实呈现历史,剧本创作历时4年,11次深入粤北勘景。”甘小二说,剧组在武江边拓荒6亩河滩,依建筑图纸用竹木树皮按1∶1的比例搭建5栋校舍,“既是对先贤的致敬,也是对教育家精神的当代追问”。
谢君豪饰演的黄际遇身兼骈文大家、剑道高手等多重身份,其守护文化的信念贯穿始终。最触动他的是当地群众纯粹的信任:“父老乡亲们都很纯朴,群演多是本地师生。当我穿上长袍,他们眼神里实实在在相信我就是‘黄教授’,让人一秒入戏。”
主创团队行走于当年学者教书救国的旧迹,场景记忆鲜活如昨,“这里就是当时拍摄的码头,躲避轰炸的戏是在围栏后拍的”。在朱氏祠堂(中大理学院旧址),《最后一课》微视频正在拍摄——当地演员扮演的黄际遇正给学生们上撤离前的最后一课。主创团队步入场景,仿佛穿越八十载时空。
甘小二指向黑板上的公式回忆:“剧中教授们推算出宇宙第一飞行速度,撤离前将密密麻麻的公式全部擦除,不给敌人留下一字。”在坪石老街复建的杜定友图书馆旧址,松针铺地的细节在影片中被真实还原。谢君豪感慨:“在冬季拍摄才知广东有此严寒,更深切体会到先生们在烽火中办学的艰辛。”
认识“家门口”的“知识救国”历史
9日,韶关市相关部门在坪石镇和韶关市武江区的3家影院联合主办了5场点映路演活动,500多名各行业代表购票参与点映。影片上映之际,韶关观众透过银幕,进一步增进了对那段“家门口”的“知识救国”热血历史的了解。
影片中,粤语、普通话与坪石方言交织,真实再现“南腔北调”的抗战课堂。饰演教授符罗飞的乐昌教师张国华动情地说:“作为本地人和一名教师,我很荣幸能够在剧中饰演这个角色,他的速写手稿展现了当时逃难赶火车的场景,在影片结尾也有展示,很感谢影片能够记录发生在坪石的历史,传承文脉薪火。”
观众在映后交流中掀起情感波澜:李婉宁对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图书长征”保护5万册典籍的场景印象深刻;朱东燕则被师生“战争年代仍不弃学习”的精神震撼。“这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要更认真对待学习。”大学生邓飞从黑屏白字的日本投降字幕联想到今日乡村振兴,“新时代青年理当为国家贡献力量”。
“影片情节娓娓道来,既平缓又震撼,让我想起了爷爷讲述的当年抗战时期逃难的故事。”一名美术教师带着孩子来观影,“要像影片中的先生一样,培养好下一代,因为有青年才有未来。”
南方+记者 唐音
相关影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