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高失业率的背景下,996的工作时长和高压的绩效,换来的却是抑郁症高发的“风险社会”,这让人们不禁反思自己的付出是否还有价值。中国年轻人对自我价值与工作关系的反思,促使《倦怠社会》这本书在中国火爆起来,哲学家韩炳哲也因此走入大众视野。 《倦怠社会》于2010年首次在德国发表,随后被翻译成18种语言。韩炳哲在书中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如抑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这些疾病并非传染病,而是梗阻症,并非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引发,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所以,一切免疫学式的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去了作用。作者的论述以一个社会愿景收尾,他特意赋予了一个有歧义的名称“倦怠社会”。 作品大受欢迎的韩炳哲,很少在大众面前露面,网络上关于他的采访和个人信息也极少,不过有个例外——他以自述的方式出现在一部纪录片《倦怠社会》(导演:伊莎贝拉·格雷泽,2015年,片长61分钟)中。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