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琴,拼音Bōlí qín,是一种擦奏体鸣乐器,流行于德意志、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它外型类似小型簧风琴,通常没有键盘,1784年在德国改为键盘演奏。玻璃琴也被称作“和音琴”“玻璃碗琴”,最初由其发明者——美国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音乐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命名为“armonica”,该名称源于意大利词“armonia”,意为“和声”。1989年4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孟文涛以“玻璃琴”一名将其译介到中国。书中介绍,它把不同音高、由大渐小的玻璃杯盘侧向排列,穿在一个水平轴上,轴端通过杠杆连接踏板,踩动踏板能让半浸在浅水槽中的玻璃杯盘旋转,用手指摩擦湿润的杯盘上部边缘便可发音。 1762年,在伦敦的一次集会中,富兰克林偶然听到朋友演奏玻璃乐杯,这是他首次见到这种新奇乐器。朋友把许多不同型号的玻璃杯固定在桌子上,根据杯子大小倒入不同量的水并调好音,用手指敲击杯边缘就能发出不同声音。玻璃乐杯音质柔美、清脆,富兰克林立刻对其产生兴趣。为了方便演奏,他对玻璃乐杯重新设计。新乐器由37个大小不同、中间挖孔的特制半圆形玻璃杯组成,一个铁轴穿过杯子中间的孔,将37个杯子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组合在一起,部分小杯子外套大杯子但互不碰触。穿好乐杯的铁轴平行放在有四条腿支撑的长箱子里。演奏者坐在乐器前,脚踩踏板转动铁轴,用手弹敲移动的乐杯来发声。 这种乐器比以前的玻璃杯乐器优越很多,能弹敲3个音阶及其全部半音,音调甜美动听,且比其他琴容易掌握,通过打磨乐杯边缘就可永久定音,不用像弦乐器那样经常调试。玻璃琴发明后,在欧洲流行了数年。一些伦敦人根据富兰克林的设计复制这种琴,最高售价达40个金币,在当时价格昂贵。音乐家们在英国、意大利和维也纳的帝国宫廷里纷纷演奏。由于它在英国发明,直到1764年12月才传到费城,并首次在美国议会大厅演奏。该乐器在德国和奥地利最为流行,著名音乐家莫扎特和贝多芬也曾为其作曲。不过,它也有缺陷,弹奏时杯子随铁轴转动,容易磨损演奏者的手神经。基于这种琴的原理,世界各地进行了各种改进,如今在乐坛演奏中,仍能看到人们弹敲由玻璃杯、玻璃瓶组成的乐器。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