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年被定义的“猎人”,像美国西部英雄大卫·克罗、作家杰克·伦敦等,如今已不见踪影。不过,现在还有一位最后的坚守猎人精神之人,仍生活在大自然中,秉持着古老的猎人哲学。这位最后的猎人叫诺曼·温特,拍摄时50岁,和伴侣涅芭斯卡一起生活。制片团队跟着诺曼·温特、涅芭斯卡和他们的狗,在远北地区待了一整年,带领观众跟随这位真实人物的脚步,深入了解他每日面临的挑战与事件,还有以他的狗儿们为主角的精彩冒险。 《最后的猎人》完全融入一个独特绝美的环境,是一次开创性之旅,赞颂了一种与动物及大自然完美融合的生活方式。诺曼·温特设陷阱诱捕动物已有多年,他不需要社会所能提供给他的东西。他和自己养的狗以猎捕来的动物或鱼为食,他的雪橇、球拍、小屋、独木舟,全是用从森林砍伐的木头自制而成。皮革是伴侣涅芭斯卡用古老方法为他鞣制的,就像古代的塞坎尼印第安人那样,从动物的脑中抽取鞣酸,再烟熏毛皮。猎捕山猫、河狸、貂、狼、狼獾等,为他们提供其他所需。 每年春天,他会前往白马镇或道森镇贩卖毛皮,购置一些生活必需品,如烟丝、弹药、需更换的陷阱、面粉、火柴、蜡烛以及无线电用的电池等。多年前,他因诱捕动物赚了些钱,买了一部雪地自行车,但很快就放弃了。雪地自行车太吵、太贵,寒冷天气还无法发动。有一次,他差点因它丧命:在一场大风雪中,它在荒芜高原上故障,他徒步穿越风雪走向有树木的地方,才避免冻死。他没回去找雪地自行车,而是回到哈士奇猎犬身边,它们不会故障且忠心耿耿,这让诺曼·温特难以割舍。 诺曼·温特与涅芭斯卡明白,大地若失去动物、植物、河流、风,甚至颜色,就毫无价值。诺曼·温特追踪动物时,会长时间观察,理解其对周遭环境的认知,即印第安人所说野生动物的“周围世界”。涅芭斯卡说,“大多数人无法理解这点,比如白人不会循着各种动物的认知来分析空间,他们只应付人类的环境”。了解这一点,感受这种特殊的大地气息,就能明白为何诺曼·温特拒绝现代生活,成为最后一位诱捕猎人,现代生活对他而言就像蒙住眼睛滑下山坡。 诺曼·温特是一位哲学家,坚信与大自然共享及交流的观念,认为这对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的平衡极为重要。影片取景地是一片荒郊野外,无人知晓具体位置,漫天冰雪,可见被风吹成各种形状的冰雕,几只狼、狐狸、北极熊和一群猎犬出现在这片白色世界。但从来没有一部35厘米电影在摄氏零下35度低温下拍摄,更别说还要把几吨重的器材、粮食、装备以及二十多人的拍摄小组转移到这样冰天雪地的地方。所以开拍之初困难重重,一场大风雪横扫高原,能见度仅有两公尺,稍不注意,同组工作人员就一个接一个消失在雪地里。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