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7年11月上海失守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租界宛如孤岛。战局变幻不定,各种势力错综复杂,这是“孤岛”时期的显著特点。一方面,不少电影工作者前往内地和香港,但仍有坚守者迎难而上,拍出了一批出色影片。1939年2月,由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的《木兰从军》,便是号召国民抗战的佳作。此外,于伶的《花溅泪》、柯灵的《乱世风光》等影片,在揭露现实的同时,也传达出抗日救亡的时代呼声。 另一方面,由于租界内电影界相对独立,电影制作受其他势力干预较少,电影公司老板能较为自由地掌控资本,这使得商业片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孤岛”上海先后成立了约20家电影公司,制作了近200部电影。歌唱片、古装片等商业类型片迎来发展的新高潮。电影投资商张善琨十分活跃,他的新华影业公司在“孤岛”时期资金最为雄厚,半数以上的“孤岛”影片都由该公司出品。“孤岛”时期结束后,上海电影业被日寇侵占,一些爱国电影工作者退出影坛。 在香港电影界,原本左翼电影力量较为薄弱,但抗战爆发后情况有所改善。期间,内地进步电影力量两次向香港转移。第一次是上海沦陷后,蔡楚生、司徒慧敏、谭六友等少数人来到香港开展抗战电影活动,后来从重庆来的吴蔚云、黎莉莉、凤子等拍摄了《孤岛天堂》《白云故乡》《前程万里》等影片。第二次是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中共安排下,一批进步电影工作者转移到香港。夏衍在香港创办了《华商报》;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复刊;茅盾主编的《笔谈》以及《光明报》等刊物,让香港文化界呈现出新气象。同时,粤语片《血溅宝山城》《游击进行曲》《小老虎》《民族的吼声》等弘扬了抗日正气。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香港沦陷,抗战时期南中国电影的历史至此终结。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