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重庆电视台拍摄的5集电视连续剧《邓小平在重庆》,通过生动精彩的具象呈现,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在解放初期于重庆立下的丰功伟绩,极具艺术感染力与可视性。中国人民历经三年浴血奋战,推翻了腐朽的国民党政权,迎来了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然而,面对贫穷落后的旧中国遗留的种种问题,怎样实现憧憬已久的繁荣富强,如何建设新中国,成了全国人民尤其是西南人民最为关注的焦点。 1949年12月初,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委的邓小平,来到刚解放不久的重庆,主持西南大区(四川、西康、云南、贵州、西藏5省区和重庆直辖市)的工作。当时沿海被国民党军舰封锁,工厂因原料、器材和零配件无法运入而停工。水电厂、煤矿又遭国民党特务破坏,生产供应都成问题。经济停滞,市民生活艰难,银元券风波席卷全市,不明真相的群众怨声不断。 该剧在生动的社会环境刻画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推进中,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邓小平的光辉形象在剧中塑造得十分成功,他的智慧与坚韧、理想主义与求实精神、严肃含蓄又妙语连珠的特质都得到充分展现。剧作着重展现了邓小平的雄才大略:平息金融风潮时,他雷厉风行、一言九鼎;修筑成渝铁路,他运筹帷幄、指挥得当;处理干部“家庭改组”问题,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维护民族团结,他先以军事手段威慑,后设宴交好。这些精心设计的场景,集中体现了在新旧社会交替的特殊转型期,在敌、我、友混杂的复杂状况下,邓小平的斗争艺术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历史题材需要解答人与历史的关系。剧中筑路专家蓝兆坤,其父兄是四川保路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还保存着惩杀清廷驻四川总督赵尔丰的军刀。解放前,他多次参与成渝铁路的选线和勘测,却因计划屡屡落空而心灰意冷,封存了技术书籍。邓小平亲自登门邀请他出山,以知己相待,令他深受感动,从此竭尽全力为国效力。民族企业家普超英,早年秉持“实业救国”理念,却在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夹缝中难以发展,思想逐渐转变,还曾支援过解放军。但他对共产党人治理国家的能力心存疑虑,对修建成渝铁路也有所怀疑。邓小平雪中送炭,给他送来订货单,促使他自我觉醒。该剧通过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大西南人民谋利益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合理阐释了西南人民为何最终自觉自愿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