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谷直木8分5战火硝烟中,那钢琴奏响的命运挽歌仿佛仍在耳际萦绕,如泣如诉地诉说着时代的伤痛。而在大洋彼岸,烟花散去后,异象尽头逐渐清晰,好似预示着未知的变数。科贝特心怀谱写史诗的壮志豪情,在影像的蓝图上肆意勾勒,试图构建起一座宏伟的思想广厦;布罗迪则以他那枯槁嶙峋的身躯轮廓,成为承载故土历史创伤与现代文明伤疤的钢筋支柱,每一道褶皱都刻满了岁月的沧桑。在这里,梦想如泡沫般破灭,情感在扭曲中挣扎,生存的角力惊心动魄,亡者的魂灵若隐若现。诸多精细繁复的议题,如同坚实的混凝土,浇筑在宏大叙事的架构之上。极简的构图、轰鸣的声乐、绚烂的调度以及机锋暗藏的言辞,共同交织成蔚为大观的美学盛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制作者的匠心巧思。开篇那倾斜倒悬的自由女神像,宛如一个荒诞的隐喻,道尽了动荡岁月里的错乱失格,秩序与信仰在那一刻摇摇欲坠。粗野派建筑那粗砺朴实、不加雕饰的直观观感,恰似一记沉重的耳光,与终章揭示的简明核心遥遥呼应,看似质朴,实则蕴含着对现实的深刻批判。这段充满磅礴气势与悲凉底色的他者飘零历程,在时代的洪流中竖起了一根标杆。虽有缺陷,却也记录下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被忽视的声音,成为审视过去、思考未来的珍贵样本。02-190回复
妙介子7分0《粗野派》用三个半小时的胶片,拍出一座关于移民、艺术与权力的混合体。 1947年,一艘远洋轮船的舱门打开,匈牙利建筑师拉斯洛·托特下船来到纽约港。托特是大屠杀幸存者。他带着断鼻梁、毒瘾和包豪斯建筑师的骄傲逃到美国。 当富商范布伦的儿子雇佣托特改造家族图书馆时,故事开始渗出血腥味。 范布伦厌恶儿子的“惊喜”,却迷上了托特的设计。他抛出诱饵,要他建造一座以母亲命名的社区中心,作为交换,托特的妻子和侄女将被接来美国。艺术家的才华成了资本游戏的筹码,而托特甘愿咬钩。 它不要装饰,只要展示力量。托特设计的社区中心正是如此,他设计出高耸的混凝土墙,裸露的钢筋,日光从十字形天窗刺入,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这是他经历战争后的感悟,暴力摧毁肉体,但混凝土会比人命更长久。 《粗野派》片长3小时34分钟,是奥斯卡史上提名最佳影片的第五长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的确是一个挑战,因为这部电影拒绝让观众舒适。丹尼尔·布隆伯格的配乐如钢筋摩擦混凝土,洛尔·克劳利的镜头下,牢美既是希望之地,也是幻觉牢笼。 混凝土不会说谎,但砌墙的人会。如果连艺术都要向权贵低头,那么哪里还会有尊严呢? 交织艺术权力, 资本吞噬理想。07-290回复
薇薇安7分1怎么可以这么长,三个多小时啊……看得有点漫长,完全是为了看阿德里安,颜值和演技是有的,就是故事讲得有些文艺,不是很能看得进去。更像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一位有天赋的建筑师远赴他乡想搞一番事业,为了实现梦想付出了很多,但宗教信仰的差异和文化阶级的断层,让他很难立足。看尽人情冷暖,最能治愈的还是亲情,结尾收得有些仓促,还可以再精简些。03-28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