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规则





我们得像理解艺术一样,理解一位艺术家。只是,《高更:爱在他乡》的视角并不宽阔,它塑造的高更形象,是典型的落魄天才艺术家,不想随波逐流,不在乎世俗规矩,在物质上处于困境,在身体、人际上也是,唯独在创作上不是。这,似乎太好理解了,许多艺术家不都这样么。但这又加剧了人们对艺术家的不理解,不解为何那样,何必像个疯子与混蛋。而对于艺术家,不需要被理解,或者说,即便不被理解,他仍必须成为艺术家。这片试图让人理解高更的部分,有些流俗,让人不解的部分,欠缺我自为我、不管不顾的劲儿。
0回复
1891年,后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在巴黎艺术圈已稍有声誉,却对文明社会的虚伪矫情深感厌烦。对原始世界的向往,让他抛下家中妻小,前往南太平洋的大溪地,甘愿为追寻那期盼已久的自然、野性、纯粹的生活与创作环境付出一切。高更忍受着经济贫困与精神孤寂,深入丛林,结识了当地的毛利人,还邂逅了原住民女孩德胡拉,一段三角关系也隐约浮现。这座远方岛屿宛如他灵魂的故乡,岛上充满生命力的人物面容与地景线条都成了他的灵感源泉,促使他创作出艺术生涯中最具标志性的经典之作。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