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休伯特·塞尔比是20世纪后半叶美国著名作家。他用直率而坚定的声音,揭开了美国生活中阴暗的角落。塞尔比在纽约东河畔的工人阶级社区红钩区长大,早年辍学,在一家造船厂工作。这份工作让他精疲力竭,但也磨练了他对于日常言语节奏的敏锐感知。19岁时,一场毁灭性的肺结核几乎夺走了他的性命。历经三年半,他不停地出院又住院。他的数根肋骨在手术中不得不被移除,部分肺部也遭到切除,而一种实验疗法更让他不幸药物成瘾。在病床上,塞尔比萌生了以写作为生的念头,并开始不断尝试不同的写作形式。他的写作不喜分段、一气呵成,并且行文通常不带逗号、句号、问好、感叹号之外的标点,必要的撇号也用更容易在打字机上敲出的斜杠号来代替,同时还以特殊的单词拼写来模拟不同的口音。在塞尔比的小说中,人物对话与描写叙述难分难舍,迫使读者沉浸于思绪的洪流之中。塞尔比于1964年出版的处女作《去往布鲁克林的最后出口》(Last Exit to Brooklyn)由六部分构成,描绘了街头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会罢工、变装皇后、毒瘾、家庭暴力。小说出版后得到了包括艾伦·金斯堡、安东尼·博吉斯在内的作家、评论家等的激赏,同时因激进的内容却也引发了数桩丑闻,在英国被控猥亵罪,在意大利则被列为禁书。塞尔比1971年出版的第二部小说《房间》(The Room)以深刻的心理描写和幽闭恐怖的叙事,讲述了一个无名男子被困在牢房中,陷入自我厌恶、愤怒和复仇幻想的故事。塞尔比称其为“有史以来最令人不安的著作”,评论家也常常认为阅读它令人感到生理上的不安。1976年,他出版了《恶魔》(The Demon),一部关于痴迷和道德沦丧的心理研究小说。 1978年,塞尔比出版了另一部经典作品《梦之安魂曲》(Requiem for a Dream),讲述了四个人物对美好生活的梦想被毒瘾击碎的故事。这是对希望与自我毁灭碰撞的令人心碎的精准剖析:塞尔比的文字在叙事与内心独白之间来回穿梭,让读者沉浸在角色跌宕起伏的人生中。这部小说后来于2000年被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改编成同名著名邪典电影,将他的声音带给了新一代观众。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内,塞尔比因身心状态不佳而不得不停止创作,仅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寂雪之歌》(Song of the Silent Snow)。1998 年,他带着《柳树》(The Willow Tree)重归文坛,讲述了南布朗克斯区一位黑人男孩与一位大屠杀幸存者之间的友谊——这是一部充满情感的小说,直面种族暴力中的创伤和复仇。塞尔比生前最后一部小说《等候期》(Waiting Period)出版于2002年。两年后,塞尔比因慢阻肺去世,留下尚未完成的小说《痛之种与爱之种》(The Seeds of Pain and the Seeds of Love)。 塞尔比的影响波及了欧文·威尔士、恰克·帕拉尼克等作家,乌利·埃德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等电影人,以及大卫·鲍伊、史密斯乐团、斯汀、亨利·罗林斯等摇滚乐手。